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5篇

更新时间:2024-07-14 20:55:5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远程教育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走进数字虚拟圆明园……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前资料搜集和积累运用中读后感的材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2

11月10号下午,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 ……此处隐藏10530个字……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4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团体备课,最终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资料,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我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经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十分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经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终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资料,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5

为了迎接镇里的课堂考核,我把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预留了出来。考虑到课程基本结束,周四下午犹豫再三,我决定周五进行课堂展示,于是吃完晚饭开始设计教学思路。我知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不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不一定是预设的生成,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学预设才能达到良好的生成效果。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赛课我都不习惯写详案,只要把教材吃透,把握住主线思路就行,至于学生是不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出牌不重要,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处理就可以。

经过反复地分析琢磨课文内容,我想以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读者对英法联军的“恨”从而激起的民族情感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我决定从课题直接导入,抓住两个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圆明园又是怎样被毁灭的?第二步,抓住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激发他们的痛恨和惋惜之情。第三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结合第五段再次激发学生愤恨和惋惜的情感。第四步,结合第一自然段,拓展延伸,深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第五步,回扣课题,感受文章的写法。思路清晰以后,我就在脑中反复过电影,尽量让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同时我知道这篇课文需要补充大量课外资料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被英法联军毁灭后激起的愤恨与惋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可是时间比较紧,想搜集的全面一些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周五早晨来到办公室我打开电脑搜集了一小部分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

四十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走出教室反复咀嚼这节课,我觉得做的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课堂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流程轻松顺畅,有几个点做得还是不错的:

(1)由课题直接导入简洁直接,最后回归到课题,就像写文章一样首尾呼应,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2)重视读的训练,尤其是第五自然段,通过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抓重点词体会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最后利用课外资料的引入使得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恶的情感体会的相当到位,学生的朗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已经沉浸其中。

(3)板书设计富有个性化,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突出。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重点。本文教学难点是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文题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却用大量篇幅写昔日辉煌,这是为什么?为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自然段:首先,以第五段的主要情感“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然后,抓住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而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了充分准备。

3、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前面紧扣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怒之情,继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成灰烬再次调动了学生对英法联军丑恶行径的憎恶,最后水到渠成地激发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避免了过于生硬地把学生拉到情感的漩涡中。

不足之处:

1、课堂安排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后半环节有些内容没有深入下去,只做到了蜻蜓点水,归根结底还是课前备课不够精心。

2、课堂机智不够灵活。譬如:在引导学生把书读薄时,让学生找出能把二、三、四段的内容串起来的那句话时,我预设大多数学生会很准确的找到那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可是多数学生没找到,当时心里就一晃,当有个学生找到了这个句子时我就匆匆而过了,如果我能适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到这句话,相信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过渡句加深认识了。再如,课堂小练笔本来预设是让学生写后交流,看到时间不足就改成说一说,其实完全可以作为机动环节放到课后作业,这样这节课时间就不会紧张了。

3、课前准备不充分。明知道这节课如果能运用大量课外资料和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体会会更投入,但我没有去做,思来想去是惰性使之然也。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课程理念要认识到位,然后课堂上只要寻找好切入点,找准课文主线,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这条线展开,或隐或现真正能做到形散神不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多半,前提是教师必需吃透教材,善于挖掘各种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其实课堂教学艺术很多,我觉得关键是自己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能刻意地去模仿某个人、某节课,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